夕阳辉映松梅劲 心曲鸣弦寄韵新  
   
   
 
 
     
 

夕阳辉映松梅劲 心曲鸣弦寄韵新

——— 访滕州诗词学会会长李芳

 

来源:滕州在线

 

  岁月匆匆近七旬,回眸征路迹堪珍。
  皱纹叠叠藏风雨,白发苍苍清苦辛。
  安寂寞,守清贫,性情率直秉纯真。
  夕阳辉映松梅劲,心曲鸣弦寄韵新。
  这一首《鹧鸪天·咏怀》,可以算得上李芳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最真诚的记录和最由衷的感慨了。现年66岁的她,自2008年从商务局退休后,担任滕州诗词学会会长已十余年。圈里人提起这位大姐,皆又是钦佩又觉亲切。


梦里寻诗句,纸上练鹧鸪

  
有句老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李芳不这样认为。她喜欢诗,只是人生的前半段都生活在一个热火朝天搞建设的、不属于诗的时代。在那时,寻常百姓能接触到最多的,是毛泽东诗词。她将每一首都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张口即来。在吟诵的过程中,她感受到毛诗的豪迈有力,大气磅礴。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一些需要公开发言的场合,她便逐渐养成引用诗词的习惯。 最初是引用前人诗词, 后来是自己尝试着“诌”几句打油诗穿插于发言中,没想到落到听众的耳朵里,反响竟格外好。诗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又余韵无穷的魅力,让她深深为之着迷。2003年,50岁的李芳决心认真系统地学习诗词创作。
  诗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浓重华美的部分,是一条贯穿几千年不曾间断的文脉。 简单几十个字,就能讲述一个故事,渲染一种氛围,抒发一种情怀。可这几十个字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却极难。尤其是格律诗,平仄、对仗、用韵等等,经常会让人望而却步。刚从古体诗准备向格律诗进阶的李芳也曾被吓到。
  但也只是被吓了一跳,而没有因之退缩。为了学诗,她抱起《韵书》《辞源》《辞海》等大部头工具书,28个字的七言绝句,从构思立意到潜词造句,竟然要花掉好几天时间才能落笔成形——这还不算后期再进一步的推敲修改。最着迷的时候,她做梦都在寻词觅句写诗。梦中得到好句,开心得醒了,反复在脑中咀嚼回味,又怕再入睡后忘记,便悄悄打开手电筒,寻纸笔把句子记下来,方舍得继续睡觉。 用手电筒照亮,是怕吵醒了身边的老伴。可是她这些举动又哪里瞒得过老伴呢。后来老伴笑着和她说起,看那时她着迷得厉害,半夜起来写写画画,也不敢打扰,怕打断了她的思路,被她嗔怪。
  待到已能熟练掌握格律诗,便又开始学填词。熟悉李芳的人,都知她有个绰号:李鹧鸪。得此雅号,是因为仅《鹧鸪天》这一个词牌,她便填了有二百多首。李芳谦称自己是偷懒才偏爱《鹧鸪天》,可这用一个词牌反复练习的做法又何尝不是一种磨杵成针的精神的体现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08年,李芳正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些单位向她发出了担任顾问等职务的邀请,她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想给自己留点时间,做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这个“感兴趣的事”就是诗词创作。在李芳看来,写诗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活动大脑;二是可以逼自己继续学习, 补上年轻时因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读书少的缺憾;三是有事做,可以消除乍退休清闲下来的失衡感。
  不仅是自己写诗填词, 还要带着和自己一样有此雅好的人一起写诗填词。于是,她接任了滕州诗词学会会长一职。 滕州诗词学会于上世纪90年代成立,虽然是个民间组织,但是在程春芳等前辈的带领下,诗词学会办得风生水起,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接任会长后,李芳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每周一次的诗词课成了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的根据地。 现今诗词学会有200多名会员,其中100余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数百首会员作品在国家级诗词刊物上发表, 百余名会员在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 李芳还积极与老年体协合作,成立诗书画辅导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辅导站接触了解诗词,领略诗词之美。
  旧韵与新韵之争在诗歌圈里争议已久, 谈及这个问题, 李芳的态度十分豁达: “旧韵是文人传统,新韵(普通话)是时代的必然,各有各的道理。学会的会员们用新韵还是旧韵,都可以的,按他们自己的喜好来便是。还有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和严谨的格律诗,也是这样,只要大家喜欢写愿意学,学会都欢迎。”李芳一边说,一边爽朗地笑着。

诗不疗饥但养神

  提起女诗人, 很多人会产生娴静、 娇弱的联想。李芳可与这样的形象扯不上半点关系。天性里的爽直乐观, 加上长期以来在工作中养成的工作作风,使她的诗词也呈现出大气硬朗、不让须眉的气质。相对于伤春悲秋的婉妁风格,李芳更喜欢直抒胸怀、歌以咏志。外出游玩,看到大好河山风光秀美,可作诗;重要历史节点,今昔对比,感念国家富强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可作诗;听闻国际风云变幻、政局动荡,可作诗……她把自己的作品自嘲为“老干体”,并且“豪放的像个男人”。有一次新写了一首关于“柳”的诗,诗友们读了,皆调侃惊呼:“李会长终于有了女人味了!”
  作品有没有女人味并不是李芳在意的事情。她更在乎的, 是自己的诗词作品能传达给读者什么。 “以前也有人问我,你写这个能有什么效益?我就回答他们:诗不疗饥但养神。虽然写诗不能给我带来物质上的效益, 但是我能用诗歌的方式来歌颂共产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创造的这一切,歌颂现在的幸福生活,人们通过我的诗感知这一切,这就是效益,这就是我为社会做的贡献了。
  ”李芳自言生平有两件事情不后悔。 一是年轻时遇见了相守一生的爱人, 二是退休后养成了与诗词为伴的爱好。
  从学写诗到现在, 李芳笔下流出过近千首诗词作品,她从中精选出700多首,编撰成《芳园集》,现已进入最后的校对程序。这本即将面世的诗集里,不仅是平平仄仄的韵律,更记录着李芳对国对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与传承。